風風雨雨廬山行 濕濕答答腳底冰
山路崎嶇雲捲霧 誰識廬山真面目
在風雨中來到廬山 由於大型遊覽車不能上山 得搭乘當地接駁車
所以我們帶著隨身背包上山住宿 大行李就留在山下遊覽車中
別以為四月下旬 一千多公尺的廬山 不會很冷
嘿 ! 那就錯了 ! 風雨夾帶雲霧 寒氣一陣陣逼來
我們遊覽車司機是廣東人 熱慣了 穿著短褲薄夾克也跟著上廬山
結果直喊著 被騙了 怎麼這麼冷 !!
最好笑的是年輕帥哥導遊 帶團上廬山多次 也是薄衣一件
他不敢喊冷 趕緊去買了一件厚雨衣擋風禦寒
廬山的路真的蜿蜒崎嶇 繞得我暈頭轉向 差點嘔吐
趕緊吞了一顆止暈藥 才止住暈暈欲吐的難受感
原以為只有我不適 後來才知道 好幾位團員都有這種徵狀
廬山跟我想像大不同 市區牯嶺鎮挺熱鬧 建築挺歐風氣派
原來 廬山從1895年起 英美等西方國家在此建築了大批別墅
所以 廬山是很西方 很異國情調的 ..
首站參觀的是美廬 雖然雨霧紛飛
我卻被兩旁的大樹吸引 可能是山中水氣充足
花樹長得高大挺拔 鬱鬱菁菁
似乎被森林包圍了 被自由生長的樹群包圍了
美廬 雖然不是很豪華氣派的大別墅
卻是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老宅
最早曾是蔣中正和宋美齡的行館 屋外有蔣中正親手題的美廬二字
後來 毛澤東和江青也住過 所以這是唯一一棟兩岸領導人曾經住過的山莊
大概他們都沒想到 居然數十年後 因為觀光之故
二位領導人同時出現在同一個牆面 ..
美廬的大樹看盡朝代更替 看盡繁華輪迴
依然翠綠搖曳 風姿優雅 自生自長青青如一
發現 十大功勞 .. 這個怪名字 不折不扣 就叫 十大功勞 ..
美廬的陳設倒是簡樸 稱不上豪華奢侈 感覺比較西式 ..
** 歷盡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抿恩仇 **
1937.06.周恩來上廬山 代表共產黨與蔣中正談判 並共商抗日事宜
1937.07.蔣中正在廬山發表對日宣戰 國共聯手 展開全面抗戰
左邊是蔣中正和宋美齡 右邊是毛澤東和江青
兩岸最高當局都對美廬情有獨鍾 .. 先後住過同個屋簷
左邊斑駁的白鐵箱 是甚麼呢 ? 原來是冰箱 .. 聽說也是最早的一台
右邊掛的是宋美齡的畫 蔣中正題的字
問題來了 上面寫著 :
丙申中秋 相偕夫人 同遊日月潭歸來 夫人乘興作此神韻悠然....
丙申年是1956年 當時早就到了台灣 怎麼畫作會掛在美廬呢 ?
我猜 是仿的畫 掛在美廬充數 .. 簡直有些時空錯置 !!
毛澤東親筆
左邊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 原收藏於天池寺
聽說 畫師們一直畫不出朱元璋真正的心意 被砍了好多個腦袋
直到有位畫師畫出這張怪像奇像 朱元璋才滿意 終於保住腦袋
帝王之心 真的很難猜測 伴君如伴虎 太可怕了 !
美廬的陽台石欄 是很特殊的設計 隱含 * 中正 * 二字 看出來了嗎 ?
廬山花徑旁有個 如琴湖 可能形狀如琴吧 !
景色不錯 ! 剛好雨勢稍停 趕緊拍照
在廬山 一年超過300天是雲霧繚繞的日子
還沒看清眼前景物 下一刻煙雲就來包圍
花徑又稱白司馬花徑 白司馬就是唐朝詩人白居易
昔日白居易任江洲(九江)司馬 也就是琵琶行中* 江洲司馬青衫濕 *的階段
某年四月山下桃花已然凋謝 白居易上廬山大林寺 發現廬山桃花依然盛開
寫下* 大林寺桃花 *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花徑亭 有白居易親題 * 花徑 * 二字
四月下旬 廬山果然還有桃花 可能是山上氣溫低 水氣足 開花較晚吧 !
花徑裡面遍植花木 白居易草堂前有一大片盛開的粉紅小花
謝謝格友SJ告知 這叫 岩生肥皂草
在台灣梅蜂農場也有栽種 是她的姊妹 肥皂草 ..
更正 : 這次拍到的是淨瓶草 不是岩生肥皂草
淨瓶草 石竹科 又名 : 矮雪輪 . 燈泡花. 大蔓櫻草 ..
白居易在繁花中沉吟 蠻美的 ..
聽說廬山別墅群原有300多棟 現在還剩100多棟
真的很有氣勢 大宅老屋 很歐風 !
隱隱約約雲霧中露出山巒的線條 果然雲霧來了
如同蘇東坡( 題西林壁 )寫的 :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幾乎終年煙雲繚繞 自古就是學道求仙的名山 以雄奇險秀聞名天下
也是中華民國當年的夏都 避暑勝地 更在歷史政治上 佔了一席之地
上廬山 看不清 才是常態 所以去了廬山 你問我 廬山長怎樣 ?
我真的不知道 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 ..
御碑亭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紀念道士周顛所建
也是廬山唯存的明代建築
仙人洞裏面有個太上老君廟 和呂洞賓的像
我可不想求仙 冷颼颼的 趕緊回頭
回到牯嶺鎮市區 幾乎伸手不見五指 整個山城變成霧城
我們住的飯店白雲山莊 出乎意料 非常舒適
籠罩在雲霧中 果然叫白雲山莊啊 !
乘煙雲來廬山 亦乘煙雲離去
廬山真面目依然在雲霧裡 看不清又何妨 !
至少 我來過廬山了 ..